| |||||
|
|||||
11月13日,隨著三板溪水電站低溫水治理項目21號水下地錨孔注漿完成(21號地錨孔口高程313.14米,庫水位高程473.45米,水深160.31米),標志著超160米水深地錨施工取得成功。 水下錨固系統是三板溪水電站低溫水治理隔水幕墻的水下支承結構,涉及到隔水幕墻系統穩定及整個幕墻工程成敗關鍵。水下錨固系統由31根水下地錨組成。對于已蓄水的高壩大庫而言,在不進行放空條件下進行深水錨固施工,水下地錨孔定位、鉆進、跟管護壁、注漿難度都很大。電站庫水位受上游來水、發電等影響,漲跌變化頻繁,在鉆孔過程中水位上升會將下入地層的套管拔出,造成孔壁垮塌,水位下降又會使套管受壓彎曲甚至折斷。本項目實施之前在國內內河尚無水深超過60米的地錨施工成功經驗,其相關技術和工藝無規范可參考,且河床部位水下地錨孔位于大壩上游石渣鋪蓋上,鉆孔穿過水庫河床復雜地層極其困難。 隨著水深的增加,傳統的水上作業平臺、水下鉆孔定位技術、鉆進工藝及注漿工藝等均難以滿足要求。針對深水迭加復雜地層施工技術難題, 中南院總承包項目部積極開展技術攻關,大膽創新,銳意進取,研制了一種裝配式模塊化水上作業平臺,設計完成了一套去鉆機化、有升沉補償能力和大鉤載的高效施工裝備及配套工具,申報專利十多項,形成了該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地錨施工成套技術。 隨著國內大江大河高壩大庫的建成、運行,內河深水工程項目開始越來越多,深水地錨施工的成功為中南院深水工程市場開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 | |||||
【打印】【關閉】 | |||||